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题目:品味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做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7/06 16:02:34
今天月考,命题作文 品味! 品味事件,品味人物,品味风景…… 文中不能有学校班级姓名!
题目:品味
解题思路: 这个题目对于我们而言,选材范围很广。我们是学生,每天面对老师、同学、家长,每天都在接受他们的爱,我们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体会,所以可以写品味“亲情”、“友情”等。也可以写自己的感受,到初中了学习环境有了新的变化是孤独了还是和伙伴们相处的融洽了。这也是写作的内容。如果你看到过哪部著作,著作中对人感受最深的人也值得你去考虑。
解题过程:
品味
     
孤独,就是说当你身在人群中却如同在沙漠中一般,我不知道这个解释是否正确,但我却颇有同感。   
有人说:“孤独是一粒毒药,它使人痛苦,使人消沉,直至使人慢慢地死去。”也有人说:“孤独是一种磨练,它是人坚强切有忍耐力,它是通向人生高峰的必由之路。”   我认为,孤独犹如一瓶浓烈的酒精,软弱的人用它逃避现实,麻痹心灵;而坚强的人用它点燃火炬,驱走黑暗,照亮前行的路。   
我脑海中突然闪现了一个人的影像,他就是屈原。我看到,他在楚国的宫廷上与楚王争辩,他的言辞多么慷慨,立场多么坚定,品格多么伟岸。然而,他却得不到任何人的理解。在他前方,是一个愚蠢的楚王,在他的身旁,是一群奸佞小人。他感到孤独,一种无法令人体会的孤独——于是,他愤然南行。站在湘江岸上,他眉头紧锁,唱出了“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千古名句,屈原,一个孤独的伟大的人。   
又过了几百年,另一个人出现在我的脑海中。在南山脚下,他戴着草帽,悠闲地在菊花丛中散步,他名叫陶渊明。在同样孤独的情况下,但他却达到了与屈原完全不同的境界。“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个孤独的与世无争的人。   
这是我所向往的两种境界,但我似乎更欣赏屈原。许多人惧怕孤独,当他们独处一室,面对空空荡荡的墙壁时;或是面对无人理睬的尴尬局面时,他们惧怕。因此,他们寻找一切方法去摆脱孤独,改换立场,迎合他人,这是一种怯懦的表现。我要做一个能够忍耐孤独的人,当正确的观点不被接受的时候,当周围人的立场与己格格不入的时候,我要学会品味孤独。   
能够品味孤独,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气质,更是一份聪颖。我又想到了哥白尼,想到了布鲁洛,想到了伽利略,几位打破欧洲中世纪黑暗的孤行人;还想到了林则徐,这位“放眼看世界”的第一个中国人。   
孤独使人独立地思考,创造性地见解就在这里诞生,人生前进的战船就在这里修建。品味孤独,是一种不同流合污的品质。  
 
品味 品味    近日,“寒风”骤起,一块“上海大金子”被刮到众人面前。韩寒这个男孩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他接二连三得干了一些事,于是让好奇的人们慢慢的了解他,品味他。品味?这个词或许能用在这儿吧。细细的品一品,确实是蛮有味道的。   韩寒的幽默是首先被品出来的。从《少年文艺》,到一、二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到他的《三重门》和《零下一度》,他的幽默细胞一路扩散开去,多得直从书里往外涌,挠你得痒,逗你笑个不停。这种“笑果”,又不同于笑话里的,也不同于鲁迅的或别的什么,他专属韩寒这个“小大人”所有,很自然的抖出来,一点也不做作。   第二便是他的 “酷”。长发,黑衣,高个子,还有他的脸,加起来,已够酷了。但是,他一写文章,一说话,让人感觉“寒气逼人”,有些玩世不恭,有个性,于是他的“酷“的指数又翻了一倍。这应该叫成熟吧。他的文学功底相当了得,可是其他科目却是”红灯照亮他得前程“。不做“全”才有什么了不起,把下面的“王”字去掉,做个大人才!韩寒敢想敢做,退学了,当起了“坐家”,坐了不久,就出炉了第二本书。他的视角比较独特,嘴一张又特大,以至“金王论战”、琼瑶、范小萱等等全部成为他的评论对象。有人说,怪不得叫《零下一度》呢,原来里面的文章都是冷的。“冷”+“酷”,真的就是这个长发男孩的所有吗?   不。我发现,他也很可爱。在他的第一本书中,那个主人公林雨翔就挺可爱,让人时时看到韩寒的影子。不久前江苏省搞了一个图书节,韩寒去签名售书。他签的全是“快乐”“幸福”,却不签名字。在读者见面会上,他有时被热心读者的冷问题问得窘了,只好傻傻的一笑,让人看到他可爱的一面。他又上了中央二台的一个访谈节目,与观众直接对话。别人问他:“你玩电脑时在网上聊天吗?”他说在聊天室,结果被笑话为“可爱的小鸟”。昨天我看了一篇黄思路写的文章,是有关她和韩寒一起去参加那期访谈节目的。她原本担心作为韩寒的“反义词”,会被口水淹死,没想到见面时韩寒挺羞涩,像个小弟弟一样。   这就是韩寒。一个提出不要“穿着棉衣洗澡”,一个在众人眼中在成长路上很出轨的人。我品味他,品出了什么呢?幽默,酷,可爱,有胆量,成熟------ 或者,都不是?反正,在韩寒制造的寒风和舆论制造的热风中,我都得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我品味他,思考他,同时走好自己的路。 同学:很高兴为你做答。如有不同意见,请在下面的继续讨论中留言,老师可以与你再次进行亲切的交流。祝:学习不断进步!
透过蒙蒙雨气,南山招隐峰顶的鸟外亭隐约可辨。在车上,我撇开同学们的话语,独自悠然欣赏起眼前——这不止一次动我情愫的“南山烟雨”来。你看,那横卧着的山峦,像笼着一 层轻纱,如梦如幻。车子轻跳着,更使得眼前的朦胧一片。几乎难以分辨那起伏缓动的,是云还是树,那舒展飘曳的,是雾还是山?无怪乎北宋书画大家米芾,于桑榆暮景之年,还来此借居寒寺,师法南山烟雨,而终成“米家山水”一派。虽说我已无数次来过南山,但今天却也有些迷惘了:究竟是得益于南山烟雨而成就了米家画派,还是南山烟雨出之米芾之手呢?
沿着环山小路盘旋,一面傍山,一面临树,曲曲折折,颠颠簸簸。枝叶弄着雨珠不时弹着车窗,实在“妙处难与君说”。不一会儿,车到招隐山前,劈面有一座高高的石坊,正中楷书“招隐”二字。柱上有联:
读书人去留萧寺,
招隐山空忆戴公。
我和同学们谁也没有出声,因为这里最美的,就是这静。
沿着泉流,到了虎跑泉,泉上有万古常青亭,亭右是一座粉墙黛瓦的庭院,门额上刻着“听鹂山房”字样。这原是清末老将冯子材为纪念东晋高士戴颙而建。入内小憩,呷一口泉水沏的新茶,同学们们对那轴《戴颙双柑斗酒听鹂图》感起兴趣来,问我:“戴颙是历史上有名的雕塑大师和音乐家,一代名士,他来这里隐居,足见此山不凡。但是为什么戴颙没穿鞋?”我答到:“画上的服饰、酒具、古琴等都经过严格考证,唯鞋有疑义,画师干脆将它‘脱’去了”。大家点头称是:“真是史家风范啊呀,宁缺勿误,一丝不苟。不过,这样反而更契合了戴颙不修边幅的隐士性格。”看着画中戴颙那副闲适自得的神情,我们无不叹服画师高超的艺术才华。
雨中的山里,几无其他游人,这便使我们可以更从容、更尽情地消受山林的静态野趣。
细细的雨雾、嫩嫩的叶芽、澄碧的流泉、青溜的苔径、墨蓝的瓦、苍古的碑、偶或一两声黄鹂的歌啭,这一切都融合在一个“静”中。
一位同学感慨地说:“萧统选择这里筑台读书,真所谓地灵人杰,相得益彰啊!”
登玉蕊仙踪堂眺望长江,被古人誉为“山中第一胜概”。如今堂早已不存,只能在玉蕊亭上领略江景。此亭为唐武宗时宰相李德裕捐建。相传,古有玉蕊花,与琼花齐名,只有御花园和翰林院才准莳种。南朝时,招隐山就曾野生着两株,因而民间一直流传着“仙女为太子催开玉蕊花”的故事:一天深夜,萧统正伏案为刚编纂好的《文选》作序,忽然,清风徐徐,仙乐声声,他很好奇,循声而去,见有仙女舒袖轻旋,随乐起舞。仙女发觉有人,隐形而去。他疾步近前,不禁惊喜,自己梦寐以求的玉蕊花盛开了。一缕仙风,飘来仙女柔美的声音:“贺台子《文选》编成!”萧统更是欣喜若狂。后来,仙女因此遭罪,玉蕊花也被收归上天,从此“仙葩渺何许,长留佳话在名山”,人间不复再见。
同学们问“听说有人考证出,玉蕊花在云南很多,何不移来?”
我摇了摇头,心想无需此劳。是啊,即或移来的真是玉蕊花,也将会使这美妙的传说骤然失色,那南山的魅力还有多少呢?
天色渐晚,一位同学们倚着亭柱,打趣地说:“这里有庙可居,有泉可饮,有鸟可听,又有美妙的仙女,我真不想走了……”。
其实不想走的何止他一人?来这里游览的人,谁不在烟雨南山中徜徉徘徊,在这优美的环境中体味到了自然的和谐呢?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