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英语翻译“宥过无大刑过无小”到底是好还是不好,为什么?为什么说“彼岂非仲达而信之耶”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做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6/30 17:18:29
英语翻译
“宥过无大刑过无小”到底是好还是不好,为什么?
为什么说“彼岂非仲达而信之耶”
英语翻译“宥过无大刑过无小”到底是好还是不好,为什么?为什么说“彼岂非仲达而信之耶”
诸葛孔明》(陈亮)翻译 (参考)
孔明是伊尹、周公之类的圣贤人物.然而有关评说孔明的言论多有不同,这是因为他身逢乱世,而又正碰上精英豪雄们身处不幸的境况之中.在大家纷纷用世进取的时候,而唯独孔明退守一隅,结庐隐居,等到刘备多次登门造访请教,才肯出山做事.
孔明在白帝城接受托孤遗命后,暂主国政,他既不放弃理政权力,也不专断独行,然而众人没有说过孔明的闲话.他权力大,可力挺蜀主,但主上不会怀疑他有谋位的异心,他权势盖过所有臣子,然而没有受到群臣的嫉恨.他精心尽意治理蜀国,使得蜀国上下风俗教化整顿有序.宽宥小错,而不用严刑,因此没有像小霸王那种去施暴政.用轻松的方式役使百姓,所以即使百姓感到劳苦,也不会理会自己疲劳.用能让人求生的办法来刑杀犯人,即使死去,犯人也不会埋怨被杀.这些都是作为一个行王道的人主所能做到的事情.孔明都做得非常好了,他确实是一个伊尹、周公一类的圣贤人物.然而谈论他的人却说孔明自认为有管仲、乐毅的德能,寄身于偏远的地方,只是一个小霸主的臣子罢了.这怎么能和孔子在鲁国做官而把自己比作老子、彭祖一类人物放在一起相比谈论呢!还有些激烈的人,甚至以为孔明不能与仲达对抗,这与小孩的见识无异啊!那些人莫不是认为仲达的话说得对而相信了仲达?却不知道仲达的话都是些诡辩的话啊!仲达不能使他的诡谋得逞,因此经常暗中找寻孔明行军布阵的进退之机,妄自放出大话诡骗他的部下.谈论孔明的人只是没有细考到这一点罢了.
当初,孔明带兵出祁山,仲达带兵抵抗,他听说孔明将收割上邦的麦子,他就飞兵星夜前往扰袭.孔明因缺粮退兵,仲达诡辩说:“虽然我带兵星夜行军劳累将士一场,这是我懂得进军就要有所图.孔明不敢依渭水驻军,这是因为那里容易被攻占罢了”军中没有了现成的粮食,而要移军与敌人交战,即使能打赢对方,接下来的战斗如何去继续?这是稍有随机处变机智的人都肯定不会去做的.
仲达心里明白孔明会这样做,表面上假装着失言,诡诈哄骗他的部下.不久,孔明进攻斜谷,仲达又带兵抵抗.他知道孔明的军队还没有逼近渭水,就带兵先渡渭水,依渭水而筑成营垒.孔明带兵将到,仲达放出诡言说:“若诸葛亮是个勇敢的人,他应该进攻武功,在那里依山扎营列阵.如果进军五丈原,他们将无功而反.敌方的士兵已经处于绝死之地,而你带兵径直进攻,与他开战(这样做你肯定要吃亏).这也是稍有随机处变机智的人都肯定不会去做的.
仲达知道孔明肯定不会进攻他驻军的地方,故意说这种话来掩饰他的胆怯,来表明自己能料事如神,而且可以安定众军士的军心.所以孔明带着严正的军队,不凭诡诈的手段,不贪图微小的战功(果然没有进攻仲达),仲达又发话了:“孔明志向远大,却不知道抓住作战的战机,计谋虽多,却不能决断用兵,表面会带兵却不能权宜行事.”
这些情况都是仲达暗中寻找孔明行军用兵进退制宜,而虚造欺诈语言哄骗部下的手法,这哪里是他的真实面目啊!
凡是能够察见一个人的真实面目,不在于敌人真实对阵的时候,而是在敌人被消灭之后.当仲达的敌人孔明真实与他对阵的时候,仲达说的那些话是事实.等到仲达的敌人被消灭之后,仲达按照自己的方法行军布阵,端坐军帐中自叹:“我真是天下用兵的奇才啊!”若对方察见他用兵的计谋,超出了他自己所不能做到的能力,他就感觉到自己心中怅然若失,不自觉地流露在言语中了.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人的真面目了.谈论这事的人不信事件的真实情况,而相信他的诡诈语言,难道不是又被仲达的语言所诓骗了吗?
唐代的李靖,是谈论兵法最厉害的角色.我曾经读到他的兵法对答书,看到他论述孔明兵法高妙,法度委婉周详,曾经很看不起仲达的能力.那些精通兵法的人,本来都对兵法略知一二.一般读书的人,何尝不是这样认为的?孔明离现在将近千年了,没有能真正了解他心意的.我不平于对孔明评价的不幸,因此,写下这些文字表达个人的看法,让那些以成败论英雄的人或可作为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