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历史 > 作业

关于土地革命的有关知识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做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历史作业 时间:2024/06/28 12:20:32
从1931年至现在的土地革命时期的内容(包括1931年的,1942年的,1947年的,1950年的...)?
关于土地革命的有关知识
解题思路: 你好 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的重要问题,解决土地问题,满足农民对土地的拥有的愿望,是关系中国革命的动力问题,具有重大意义.不同时期,社会主要矛盾不同,我党制定了不同的土地政策
解题过程: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所采取的土地政策 整个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土地政策随着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但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国共政权十年对峙时期的土地革命政策。1927年前,中国共产党虽然领导了一些地区的农民运动,但没有提出明确的土地革命路线。随着斗争的发展,党的土地政策逐步完善,由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政策进而于1930年春制定了一条完整的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就是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第二阶段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双减双交”政策。抗日战争爆发后,我党就逐步确立了“双减双交”政策。洛川会议上,我党第一次用纲领的形式正式确定了“双减双交”政策为我党在抗战时期的基本土地政策。这与国共十年对峙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有着不同的性质,其特点有三:首先,这一政策是在日本全面侵华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以抗日救国纲领的形式提出的,具有统一战线的性质;其次,制定这一政策的基本目的是为了团结抗日、一致对外,体现了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的一致性;再次,这一政策虽具有改良性和不彻底性,但它削弱了封建剥削,解决了农民的生活问题,是抗战时期最符合实际的进步性上地政策。它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抗战热情和生产积极性;它使解放区的土地占有关系和阶级结构发生了有利于革命的变化,为以后的民主革命准备了阶级和物质条件;它联合了地主阶级,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解放区,对争取抗战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三阶段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政策。抗战胜利后,随着国共双方内战危机的加深,党中央对抗战以来实行的土地政策作了重大调整,决定采取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各解放区的土改运动迅速展开。1947年中共中央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并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土改总路线。由于我党制定且完善了正确的土地政策,解放区的土改运动迅速取得了重大成就,广大获得土地的农民踊跃地生产、参军、支援前线,为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阶段是建国后的土改新政策。新中国成立时,全国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为了继续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1950年中央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这次土地改革政策与以往有所不同,以往是限制和打击富农经济,这次采取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这有利于减少土改运动的阻力,有利于稳定民族资产阶级,更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在党的新土改政策指导下,消灭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土地制度,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为即将开始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改造开辟了道路。
最终答案:略